“首先要继续推动期刊管理体制改革。”魏均民认为,例如,允许在保持期刊主管、主办、属地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金沙赌船官方网站,推动采编与出版异地分离,由期刊编辑部负责内容生产■◆★★★★,出版企业提供期刊全流程出版服务■◆,快速集聚出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过去几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科技期刊有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必须承认,总体来看,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几年,■◆■◆‘单兵作战’模式必然向‘集团军★■★■◆’模式发展。◆◆★■”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说。
“这些调研的一个重点就是自主平台的建设和期刊的集约发展。◆★”多次参与调研的李军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大家都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期刊的‘造船’速度可以更快一些了。”
同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次年,该意见正式发布。随后,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7部门联合启动“卓越计划”★◆★■★。该计划设立了5家集群化试点单位。
让张莉特别高兴的是,在此次研讨会当天,《纳米研究(英文)》《摩擦(英文)》两种高水平期刊宣布,将于2025年1月开始在SciOpen平台出版发布◆◆。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期刊自主平台的影响力仍然不足■■■◆★■。“科技期刊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尤其是缺乏有影响力的一体化科技期刊学术出版服务平台。”魏均民说。
通过实施“卓越计划”,单刊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有284种SCI收录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排名全球第六,和排名第五的瑞士(313种)水平接近■■★★◆。
此外,科学出版社在既有SciEngine发布平台基础上,自主研发SciCloud投审稿系统、编辑排版系统■★■、稿件管理系统,实现采◆■★★★、编、发■◆、存全流程一体化,在线种;《中国激光》杂志社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公益性智能知识服务产品★■,平台年访问量超亿次……我国数字出版平台正逐步成长起来。
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科出版◆★◆■”)总编辑钱九红对6年前的座谈会记忆犹新◆★◆。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张莉记得,第一本从国外出版平台回归的期刊是《先进陶瓷》。“这本杂志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主编认为回到我们自己的出版平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提前一年和外方通知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2023年初上线到SciOpen。◆■■”
“在这一模式中,论文涉及的所有原始数据都由国际出版机构存储,我们的绝大多数期刊没有自己的数据库,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数据资产■★★。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张莉告诉记者。
但万事开头难■■。“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引入了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作为战略合作者。”钱九红说,此前,国内在期刊作价入股方面的相关规定不清晰。
从长远来看■■,中国科技期刊界更宏大的愿景是让我国科技期刊成为世界一流成果的聚集地、全球学术交流高地。《镁合金学报(英文)》主编◆■★、重庆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在当天的论坛上说,在一批国际知名的专家作为编委或审稿人的加持下■◆,该杂志来自国外的论文数量保持在50%以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稿数大幅增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魏均民在该社工作二十多年,深感建设数字化出版平台的迫切。
2018年,中国科协领导接连召开数次调研会,与学会、科技期刊及出版机构负责人深入座谈,聚力推进一流期刊建设★★,并称之为中国科协★◆◆★■★“头号工程■◆★◆■”。
“我们希望最顶尖的专家、最高水平的成果在《镁合金学报(英文)》发表的比例达到60%—70%,甚至80%以上。◆★◆”潘复生说■★◆■★◆,◆★“希望我们的期刊成为全球镁及镁合金领域高水平成果的发布平台,成为全球同行发表镁论文的首选。”
为什么一定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平台■◆?★■◆◆“这是解决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选题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问题的关键一环。”张莉说。
怎么办■★?必须搭建集约平台,将期刊“拧成一股绳★◆”。早在2013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便开始探索集约化、数字化出版★◆■◆。2019年以来,得益于“卓越计划”的支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平台建设提速。
★■■■◆◆“多种迹象表明★◆■◆★■,中国科技期刊的春天来了。”钱九红说,彼时■■★,有科出版树立了打造中国有色金属期刊出版集团的战略目标■■■◆◆◆。
在张莉看来,现有国内平台运行时间短,知名度、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推广能力与国际成熟平台仍有较大差距,出版伦理、版权管理、标准规范等还不太完备■★◆■◆◆,“导致部分期刊因担心影响学术指标或进入重要数据库,对迁移到国内平台积极性不高◆★■■”。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科技期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期刊集群★◆■,是科技领域现阶段的一个重要议题。此前中国科协已就此开展了系列座谈和调研。2023年下半年,由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徐延豪带队的调研组在北京、上海等地◆★◆★,围绕■★★★“科技期刊发展”密集展开调研。
幸运的是,有科出版成为★◆■★“卓越计划”集群化试点单位之一◆■◆◆■,享有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办刊试点政策。钱九红说★◆■★,有科出版推进了有色行业的期刊资源、数字化资源融合发展◆★◆■■,探索了■◆◆★◆“校企刊◆★◆”跨地域协作模式,构建了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路径。
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要继续大力做强自主出版平台■■◆◆◆,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在“卓越计划”支持下,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底启动SciOpen的建设工作★■★,并于2022年6月上线该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上线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陈超志建议,期刊加强以学科为纽带的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全国学会专家等学术资源优势◆◆,提高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和水平,扩大影响◆■◆★★,并加强集约化出版与运营。
◆◆■◆◆★“优质的自主平台将助力我们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战略性转变。”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秘书长张昕说,以平台建设支撑集约化发展★■◆★,提升学术资源聚合服务能力★■■★■★,让更多一流期刊脱颖而出★◆,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当时,中国科协召开关于科技期刊发展的系列座谈会◆■★★,会上强调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一流期刊◆★★,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尽快实现★★■★◆‘造船出海◆◆★’★■◆◆★。”钱九红说◆◆,“由于我国缺乏高水平科技期刊,此前,不少优秀成果只能★■■■‘借船出海★★’,发表在国外期刊上。面对‘中国人写论文—中国人付费在国际期刊发表—中国人再花钱买电子版’的窘境◆◆◆,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李军说,在系列政策推动下,科技期刊出现了令业界瞩目的“刊群现象”——期刊集群不断涌现◆■,优质资源加快聚集,期刊生态加快重塑。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期刊的刊群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科学出版社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国家科学评论》为核心,打造多学科期刊集群,79种期刊被SCI收录,59种位于Q1区,《国家科学评论》影响因子超过20,位列学科前5%★◆■;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中国工程院合作■■★,集合工程科技领域前沿系列英文期刊38种,《工程》在全球工程综合领域排名第一。
经过近5年的建设,有科出版刊群期刊数量已由最初68本增加至近80本,刊群期刊影响力大幅提升◆■◆■★◆,SCI期刊影响因子平均提升219.66%。
魏均民分析,受现行出版管理体制影响◆◆■◆■◆,刊号资源在不同主体间流转尚有一定困难,期刊出版资源整合集聚进展缓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作为国内期刊出版规模最大的集群,期刊数量只有数百量级★◆★■■■,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际出版巨头动辄一两千种的出版规模相差甚远。”
◆★★◆“杂志社旗下有158种期刊,总社直接编辑出版期刊36种■★★◆◆,另外122种期刊委托出版,编辑部分布在全国18个省份。过去,各个期刊编辑系统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出版、发行和传播效率都受影响。★◆★★◆”魏均民说◆■■。
“数字出版平台作为现代科技期刊出版和传播的载体,是打造科技期刊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李军说,在“卓越计划★★■★■”推动下■◆■■,我国科技期刊自主平台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
7月9日,以“平台支撑■■◆■、集约发展——让更多一流期刊脱颖而出■◆★★”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我国科技期刊领域的■★“大咖■◆★◆◆■”悉数参会。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建立了统一的投审稿、智能云排版、发布和传播、生产◆★★、经营系统,重塑了编辑出版流程,不仅加强了各个编辑部的联系■■★★◆◆,提升了出版效率★★■,系列期刊内容的质量和审核流程也实现了统一。
科学出版社通过国际并购、中外合资的方式扩展期刊规模,打造包括《中国科学》杂志社、科爱公司、法国EDP出版社等在内的综合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刊群规模达到568种,营收位列全球科技出版公司第八位;中华医学会与国内知名医院、医学院合作办刊■★■■■,做大★◆■★★■“中华医学”期刊品牌,集聚期刊206种■★。
◆■★“经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一期的培育,单刊的发展已经摸索出一些经验和规律,科技期刊的集群化、自主出版平台的建设也初见成效。”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说,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到了一个拐点,★★◆★■“下一步■■◆,推进集约发展应该是重点★★★”。
有科出版不是个例◆★◆。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金沙赌船官方网站、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重组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
6月30日,科技期刊新质生产力建设研讨会暨SciOpen创新大会2024在清华大学召开。会上,清华大学出版社发布其自主开发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2.0。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仍以单刊经营为主,少数处于集群化、平台化进程中,期刊集团化发展尚未获得重要突破。”钱九红坦言。
此前,我国不少优秀英文期刊依托国际出版平台出版发行◆★■◆,对快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非常有帮助。但是随着期刊的不断发展,其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